飛機很快就要起飛,從上海到北京。
沈浩波坐在飛機上看著窗外,近乎本能地寫下:
“一架架飛機升起
一架架飛機降落
這些裝人的飛機
平緩而優雅
每一架長得都像
畢加索畫的和平鴿
那些裝炸彈和士兵的
則不然
要么像鷹
要么像黃蜂
2019.07.30 ”
從《心藏大惡》到《一把好乳》《瑪麗的愛情》,再到《花蓮之夜》,一直到今天的《和平鴿》,沈浩波一直在用一種艱深的先鋒情感推動著中國詩歌先鋒性的生長,使這種先鋒越來越及物和具有沉靜的生命力,他年少時踏上的這條路,昏暗而顛簸,現在我們才漸漸清晰見得。
ZAKER 文藝帶你走近口語先鋒詩人,沈浩波。
1976 年沈浩波出生于江蘇泰州,長江中下游平原,地貌沒有起伏,但年少的他,性格卻恰恰與這種平淡相反,回憶起來沈浩波說,“我往東南西北看,全部是地平線,就好像在一個地平線的囚籠里,過于平淡。我其實特別羨慕那種有大河或者大山的環境”。高中時的他在黃橋鎮上學,那是一個革命老鎮,書店非常小賣不了幾本書,但他卻總會被書店里的詩集所吸引,“分行的文字能夠吸引我”,沈浩波如是說。
當時十幾歲的少年沒想到,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一個詩人。
1995 年,沈浩波走出了那個困住他的“囚籠”,“從踏上北京的火車一瞬間開始,就完全屬于自我”。到達北京站之后,北京師范大學的迎新大巴等著他,從車站到學校的路上,是沈浩波第一次看到北京,“北京是一個灰色的城市,這個感覺一直停留到現在”,北師大里有很多蘇聯式建筑,磚墻也都是青灰色的,“前不久我經過北師大南門,發現他們把很多外墻都刷成了紅色,我非常不適應,還是那種青灰色更像這個城市”。
在這些蘇聯建筑的包圍下,沈浩波開始寫詩了。
因為大學時期是文學社社長,總會讓沈浩波覺得,沒有寫一些作品出來是無法讓人信服的。在文體的選擇上,沈浩波自然而然地選擇了詩歌 —— “我覺得散文不屬于文學,文學性太弱了,小說又覺得好像這個事情要寫那么長很麻煩,所以當下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選擇了寫詩。但是我后來在想,這不是真正的原因,而是因為詩歌文體在召喚我。確實是,一開始寫詩之后我就發現,這就是我。當時我就覺得這可能是我這一生要追求的東西。”
“老天待我
已經太厚
它既然給了我這條命
就一定準備好了
那些藏在
命中的詩”
然而這條路,昏暗而顛簸。
校園詩歌并非在上世紀 80 年代產生,卻在那時風頭最盛。
然而,這場詩歌狂歡在海子自殺那年結束了。那年夏天,西渡畢業。一位女同學在他的畢業紀念冊上寫了句簡短有力的話 —— “絕不嫁給詩人!”一個時代落幕。
90 年代,新一輪經濟大潮洶涌而來,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“世俗化”,詩人被“被拍在了沙灘上”。“那時社會崇拜的是商人、有錢人,有的詩人都不屑于說自己是詩人,覺得窮酸氣。”《詩刊》副主編、詩人李少君說。
1998 年,沈浩波在讀大三時,先后結識其師兄侯馬、伊沙、徐江等人,開始有意識地摒棄原先的學院派寫作傾向,逐漸接受口語化的詩歌寫作,并在同年寫了《誰在拿 90 年代開涮》一文,掄刀砍向“知識分子寫作”,氣勢逼人,不留回旋余地,也成為第二年爆發的“盤峰論爭”的重要導火索。在這場詩歌界的“華山論劍”中,“知識分子寫作”和“民間寫作”的對立,頗有些“廟堂之高”和“江湖之遠”的意味,爭論不止,影響甚廣。
從左到右:尹麗川、沈浩波、李紅旗、楚塵
2000 年沈浩波開始和巫昂、尹麗川、南人等謀劃創辦一個刊物,同年 7 月《下半身》同人詩刊橫空出世。沈浩波寫下《下半身寫作及反對上半身》,提出“詩歌從肉體開始,到肉體為止”,掀起了對中國詩歌影響甚深的“下半身詩歌運動”。他和這群同樣出生在 70 年代的年輕伙伴們幾乎一夜之間成為詩壇矚目的焦點。
2006 年,一場文壇罵戰再次把沈浩波推向公眾面前。2006 年 9 月下半月,韓寒炮轟詩人趙麗華,隨后在國慶長假期間又擴大打擊面 —— 炮轟整個現代詩壇,對現代詩全盤否認。沈浩波等一幫人終于坐不住了,紛紛向韓寒表達“嚴重抗議”。消息傳開后,韓寒的超高人氣也發揮了作用,其粉絲紛紛站出來,將幾個詩人的博客攪得雞犬不寧。在這場爭論中,沈浩波寫下一首《從此君王不早朝 —— 答在我的博文后翻江倒海的跟帖奴才》:
“他在后宮逍遙
獵盡三千美色
美酒佳肴
走狗斗雞
這虛無的歲月
他恨不得
一日擲盡
普天之下
盡是傻逼
率土之濱
莫非文盲
從此君王
不早朝
俺老沈
哪有功夫
陪一班肉中無魂之人
聒噪”
這首詩在 2006 年的博客時代,獲得了 102,612 的閱讀量,2006 年,第一代 iPhone 還沒有問世。
回憶起來,沈浩波對當年的自己既高調認同,也不失調侃和自我嘲諷,“因為方韓大戰(方舟子與韓寒的微博論戰),很多人挖墳挖到我當年這個博客了,只好再到此宣布一下,這個博客已廢棄。剩下的,只是一座罵架博物館,供觀瞻。”
在詩中他寫:
“深夜,我突然想振奮地跳起來
大喊一聲:
‘ 我不能被恐懼吃掉 ’
是的,我可以恐懼
我正在恐懼
恐懼像空氣
恐懼流著黑汁
但是
我不能被恐懼吃掉”
于是那些命中遺留下來的詩歌,就靜靜躺在“博物館”中。
2015 年夏,沈浩波與好友一同前往臺灣。夏日正午的一場暴雨,讓他和好友一同躲進了紫藤廬避雨,一同在東側挨著窗戶的位置坐下來,木質桌椅和地板都是老舊的顏色。座椅可以隨意轉動角度,屋內屋外的空間很舒服地納入眼底了 —— 窗外大雨如注。
一會兒,進來兩個外國人,一個穿碎花旗袍的中國女孩負責翻譯。沈浩波立刻雙眼放光,不斷對著那個女孩用手機拍照 —— 機關槍一樣連拍。他和那個女孩的桌子隔著一排桌子,桌子上是一個花瓶,里面插有數枝百合。沈浩波就以花瓶為背景咔咔地拍。友人提醒“你把閃關燈關掉”,他仿佛沒聽見,專注地偷拍,不像偷拍,像那女孩雇來的專職攝影師。
有人打趣他的猥瑣,可他只關注生命中的真實。“我們知道真實會讓我們在社會中付出一些代價,所以我們膽怯,把它隱藏起來,我們希望把自己打扮成別人喜歡的樣子,或者變成這個社會認可的樣子。我們被埋得很深,其實你要把埋在我們身上這些扒拉開,這本身就是一個扒拉的過程,把自己找到的過程,把自己的內心翻出來的過程,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文學的過程。
還是那個夏夜,在花蓮的一個校園里,一只只蝸牛緩慢地爬行在人行道上,沈浩波寫下《花蓮之夜》:
“寂靜的
海風吹拂的夜晚
寬闊
無人的馬路
一只蝸牛
緩慢的爬行
一輛摩托車開來
在它的呼嘯中
仍能聽到
嘎嘣
一聲”
他回答,“是寫詩讓我成為今天這個樣子,它在對我提出要求,讓我得以保證內心的純粹,讓我有一顆反抗的心,并且擁有保持自己獨立人格的能力。”
ZAKER 文藝獨家出品
采訪 & 撰稿:莊牛奶
策劃 & 拍攝:謝云璞
頭圖設計:盛華
視頻制作:溜溜唧、妖花